专题研究:“人工智能 +”行动

  • “人工智能+”行动:概念演进、作用机理、治理逻辑与发展路径

    刘枝;易成岐;黄倩倩;李勇;何哲;李重照;王翔;赵精武;王健骁;魏钰明;

    2025年8月,《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正式发布,从国家层面对各行业、各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发展做出顶层设计,明确提出要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重塑人类生产生活范式,促进生产力革命性跃迁和生产关系深层次变革,加快形成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厘清“人工智能+”的概念内涵、作用机理和发展目标,探究促进“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和治理逻辑,对于推动人工智能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界定了“人工智能+”的概念,提出其从“人工智能”(零阶)、“+人工智能”(初阶)、“人工智能+”(高阶)到“人工智能+”(终阶)的四阶演进逻辑,明晰不同阶段的作用方式与发展目标;剖析了“人工智能+”的作用机理,指出“人工智能+”是物理域、构建域、交付域、应用域通过信息流耦合形成的类似于强化学习的动态反馈闭环,四域交互构成螺旋式上升的增强回路,催生新基础设施与产业生态,并从总体布局上详解了六大应用行动与八个基础支撑的协同关系;对“人工智能+”和“互联网+”进行了比较研究,梳理了“人工智能+”的政策逻辑与目标导向,试图揭示中国政府在不同发展阶段对技术变革的政治考量与战略选择;强调了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对驱动新质生产力、构建智能社会的重要意义;分析了“人工智能+”政策协同的逻辑起点、关键梗阻与优化路径;阐述了“人工智能+”治理能力的双刃剑效应,应寻求在效率与自由、安全与隐私、发展与公平之间审慎而智慧的平衡,让AI助力实现善治的目标;从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目标方面剖析了“人工智能+”行动背后所体现的治理模式转型;强调乡村建设是“人工智能+”行动不能忽略的一环,需破解城乡智能发展不均衡问题。

    2025年11期 No.275 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6K]

学术篇

  • 结构再造与关系重塑:数字技术何以赋能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以S市B区“社区通”为例

    顾丽梅;杨楠;

    数字技术日益成为驱动基层治理创新的核心动力,其如何赋能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是亟待明晰的重要问题。基于技术嵌入理论,构建了“结构再造-关系重塑”的分析框架,并以S市B区“社区通”平台治理实践为例,深入探讨了数字技术赋能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研究发现,数字技术一方面通过结构再造,打破条块分割壁垒,赋权社会主体参与,推动形成权责清晰、责任共担的协同共治格局,纾解了治理共同体的结构性障碍;另一方面,通过关系重塑,加深了治理主体的内在黏合,建立起有机联结,创设了合力治理的责任共同体、协商互信的政社联结体和守望相助的情感有机体,提升了治理共同体的集体行动效能。

    2025年11期 No.275 30-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1K]
  • 事件线索与场景治理:数字时代城市基层政府治理运作机理革新

    孙志建;

    数字治理场景建设旨在通过“把政府建在场景中”来“把政府建在事件上”,基础是把事件确立在数据上。在数字时代,高频复杂的“一个跨部门事件”化入场景实施智慧治理,催生事件型政府治理运作体系。事件型政府以自然性为方法,代表的是一种“逆”科层化政府运作方式,具有以场景为基石、以治事为线索,遵奉事件/过程/动词思维、坚持自然的运作等特点。自然运作相对于科层制政府擅长的理性运作而言,是指政府按照“一件事”的内在事理、规律、关联性、自然演化过程等实施动态、协同、精准、敏捷甚至是实时性、前瞻性的治理。面向未来,以动补静,以事串责、以数辅治,打造事件型政府与科层制政府互补兼容的政府形态将成为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略。

    2025年11期 No.275 4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8K]
  • 政务热线与网格化管理协同联动何以实现?——基于北京市“热线+网格”案例分析

    吴金鹏;孟庆国;张楠;

    政务热线与网格化管理双轨协同联动日益成为破解技术治理碎片化困境、促进基层数字治理整体性发展的新范式。以北京市“热线+网格”为民服务模式为例,基于“结构-过程-功能”分析框架深入探讨热线与网格协同联动的运作逻辑。研究发现,热线网格协同联动是单轨平行治理模式通过多维联动互构形成的互为修正、优势互补、双向赋能的双轨协同治理模式。多层级条块统合的组织结构再造逻辑、以任务为导向整合资源的协同过程调适逻辑和互补增效的治理功能重塑逻辑,共同塑造了热线网格协同联动的实践图景。热线网格协同联动模式超越了单轨治理偏重固定治理场景、资源和流程的局限性,对扩展技术治理理论边界、重构基层条块协同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2025年11期 No.275 5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0K]
  • 嵌入自主性:数字政府治理中的政企合作模式选择及风险控制策略

    韩万渠;王慧泽;袁高辉;

    数字政府治理中的政企合作是数字政府研究的重要议题。既有研究大多未加控制地开展比较研究,缺少对同一地方政府数字治理中政企合作模式选择差异性的机理考察。基于合作事务技术难度与合作资产使用交互度构建类型矩阵,对广州市数字治理政企合作项目的比较案例研究发现:技术难度决定了政府选择“合适”的数字企业开展合作;合作资产使用交互度决定了政府与数字企业合作的界面,并由此形成开放嵌入、管运分离、管运一体、内部控制四种合作模式,表现出地方政府尝试调适政企合作运行效率与风险控制张力的嵌入自主性策略。不同界面数字企业间的业务关联和股权关联是影响嵌入自主性的关键变量,为厘清数字政府治理中政企合作的复杂性提供可行路径。

    2025年11期 No.275 64-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2K]
  • “技术-制度”双向适配:数智化转型重构政府监管机制的逻辑——基于浙江省“市场监管数字化改革”的案例研究

    段永彪;董新宇;

    数智化转型是推动政府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动力,对政府监管的影响日益凸显,其如何重构政府监管机制成为重要议题。基于回应性监管理论,以浙江省“市场监管数字化改革”为例,从“技术-制度”互动视角探析数智化转型解构和重塑政府监管机制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浙江省依托市场监管数字化改革,以“一平台”系统集成不同监管场景和业务模块,实现“一网协同”“数字执法”和“精准画像”,构建“场景驱动、资源整合、流程优化、平台赋能”的数智化市场监管体系;数智化转型通过拓展监管主体范围与能力、强化监管手段的多样性与协同性、促进监管方式变革与创新、推动监管策略调整与转变,实现“技术-制度”双向适配,推动政府监管机制创新和效能提升,进一步形成多主体协同监管、多样化融合监管、多中心智能监管与多方位回应监管机制,为推进中国式政府监管体系现代化提供重要引擎。

    2025年11期 No.275 7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1K]
  • 缘何失灵:“吹哨报到”的现实困境与作用机制

    李宁卉;

    “吹哨报到”被广泛应用于城市治理活动之中,而在具体实践中,部分地区存在“吹哨失灵”的现象。案例研究发现,“吹哨失灵”现象主要体现在“吹得少”“吹不准”和“不让吹”三个方面。“吹哨失灵”是技术工具局限导致的信息失真、纵向层级节制导致的执行偏差、注意力失衡导致的认知错位三重机制耦合的结果,在本质上反映了两个层面的矛盾和一个层面的累加效应。一是科层理性与信息感性之间的矛盾,自上而下的科层压力与属地兜底逻辑,催生了基层形式主义等执行偏差;二是技术规则性与治理复杂性之间的矛盾,信息技术难以全面适应基层社会事务的复杂性,吹哨机制在识别真实治理需求时失效;三是信息超载与上级注意力分配的累加效应,无标准准入带来的基层信息过载,加之上级注意力的权威性倾斜,进一步加剧了基层对于网格吹哨平台的注意力弱化。为此,要制定明确的职责清单,建立“吹哨准入”制度,同时深化数字平台整合,为“吹哨报到”的有效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2025年11期 No.275 87-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0K]
  • 技术失灵还是互动缺失?基于情境实验的AI政务服务失败对公众满意度影响研究

    邱茜;李姝婷;

    数字政府战略的推进使得AI系统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日渐普及,但其服务失败可能超越单纯的功能缺陷,降低公众对政务服务的整体满意度,并进一步冲击政府的公信力。基于刻板印象内容模型与计算机作为社会行为者理论,在区分技术性失败和互动性失败的基础上,检验了其如何通过能力感知和温暖感知影响公众政务服务满意度。基于失业保险申请这一高敏感度场景,通过三组情境实验系统验证了不同类型AI政务服务失败对公众满意度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互动性失败较技术性失败对公众满意度的负面影响更大,温暖感知和能力感知在AI政务服务失败影响公众满意度的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高拟人化强化了互动性失败的负面影响,但削弱了技术性失败的消极作用。研究不仅从技术与情感两大维度深化了AI政务服务失败的理论解析,拓展了SCM理论的应用边界,也为数字政府建设提供了差异化的系统设计策略,对提升智能化政务服务的整体满意度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2025年11期 No.275 9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3K]
  • “整体性质治”何以可能?——“技术型伪创新”黑箱化困境的动态机理与破解之道

    曾凡军;冯倩;

    以“数智技术”为创新要素驱动的基层智慧治理,作为公共治理语境下的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的核心要义。然而,在基层智治场域中衍生的技术型伪创新被技术化的合法性外衣遮蔽,具有“低质化”“祛质化”“抑质化”的形式表征,隐匿地消解技术“赋能”的治理绩效,导致治理“黑箱化”,是伪创新的新形变种,不仅扭曲了创新机制的应然作用,还解构了基层智治的质效,成为“智治”向“质治”转型的桎梏。以“技术堕距”和马克思的劳动三要素为分析起点,构建“认知-制度-权责”的整体性分析框架,旨在跨越“技术-治理”交互的“逆向突点”,并从“人本质识”“协同质制”“顶层质治”三个维度,对生成“技术型伪创新”的动态机理进行系统性回应,为提升基层智治的整体性质效和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新的理论启示与经验借鉴。

    2025年11期 No.275 11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4K]
  • 政务微短剧:基本意涵、多维功能与发展路径

    曾润喜;赵佳丽;

    政务微短剧是指由政务部门主导制作、以政务相关工作为核心创作内容、具备连续叙事结构与完整故事框架、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十五分钟左右的视听作品。作为政务工作与微短剧艺术融合的新型数字政府传播形态,政务微短剧在社会价值引领、政务信息传播、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政府和城市形象塑造方面具有重要功能。当前,政务微短剧面临着政务工作严肃性与网络文艺趣味性难平衡、内容创作模式化与受众需求多元化相背离、政务主体弱协作与用户注意力强争夺不适配、政策导向高要求与政策执行低动力易错位等现实挑战。为推动政务微短剧的发展,需要强化主流价值引领、坚定文艺创作的人民立场、善用影视艺术创作技巧、凝聚多元主体传播合力、健全综合治理体系,让政务微短剧在国家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2025年11期 No.275 125-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9K]

  • 卷首语

    <正>2025年8月,《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正式发布,从国家层面对各行业、各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发展做出顶层设计,明确提出要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重塑人类生产生活范式,促进生产力革命性跃迁和生产关系深层次变革,加快形成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本期专题关注“‘人工智能+’行动”,邀请多位学者从不同视角对这一行动进行解读。

    2025年11期 No.275 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