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伟;何野;
生成式人工智能以海量数据汇集的语料库为预训练基础,叠加和衍生出的数据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亟待积极治理。运用扎根理论对38份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分析,系统全面地识别出数据采集、存储、标注、运算、输出和销毁六个阶段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数据安全风险,提炼出由规则性治理、程序性治理和技术性治理三者相互协作互补的数据治理体系。然而,当前的数据治理体系仍然存在监管部门多元但缺乏统筹协调、制度供给短缺且存在适用障碍、行政监管为主而缺乏系统配合等问题。鉴于此,应引入敏捷治理,构建多元、包容、敏捷互动的数据共治体系;制定综合性法律,完善软法约束机制,探索兼顾安全监管和创新支持的治理制度;强化行政监管、司法救济、企业自治和技术治理的协调配合,以及聚焦模型训练、模型运行和输出阶段特征细化等治理要求。这一系列措施旨在加强数据治理的灵活性和效果,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动态环境。
2024年10期 No.262 4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4K] - 金华;高奇琦;
基于中国本土经验的积分制带来治理绩效提升的同时,面临多重悬浮之困:结构偏差引发规则悬浮、功能偏差引发治理悬浮及主体关系偏差引发合作悬浮。积分制的数字化转型为打破悬浮之困提供有益尝试。采取个案深描法,深刻描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Z村积分制数字化转型如何破除传统积分悬浮之困。基于“结构-功能-行动者”这一理论框架,深入探索影响数字积分有效运行的关键变量。数字积分与乡村社会是双向形塑的关系,积分制的数字化转型促进传统乡村社会积分制结构优化、功能拓展及主体关系优化,乡村社会的知识结构、乡土情境、行动者网络构成影响数字积分效能的关键变量。积分制的数字化转型只是一种消解传统积分制困境的可能性工具,而非化解基层治理困境的万能钥匙。数字积分要实现乡村本土化,须与转型中的地方性知识、乡土情境及行动者网络高度融合,避免再次陷入传统积分制悬浮之困。
2024年10期 No.262 5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8K] - 武楷彪;朱博宇;甘甜;黄璜;
随着信息技术在政府组织的深入应用,政务信息化建设逐渐表现出跨部门、跨层级和跨阶段的复杂特性,已有的“技术-组织”分析视角忽略了信息技术诠释弹性特征,即组织个体发挥能动性塑造技术被构造的过程,因而较难解释在田野中看到的现象:在不改变技术特性、组织结构以及制度环境的条件下,某信息化项目为何可以成功实现从业务信息化走向智能化?为此,引入知识生产的视角,深入分析政府与企业间及其内部的知识生产过程。首先梳理了政务信息化项目中的知识转化流程,涉及概念知识、原型知识、产品知识和反馈知识这四类知识的生产。进一步基于SECI模型,构建了知识生产机制的分析框架。通过对A区政务服务中心的案例分析,研究揭示了四个关键知识转化机制:概念知识外显化的诠释机制、原型知识组合化的互嵌机制、产品知识内隐化的调适机制以及反馈知识社会化的引导机制。建议在政务信息化项目中促进概念知识的显性表达、提供原型知识的共享情境、搭建产品知识的调整空间,以及提高反馈知识的有效吸收,以促进知识生产制度的构建。除了对实践的具体贡献,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对传统数字政府理论框架进行了理论性扩展,为电子政务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2024年10期 No.262 7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2K] - 孙湛;郭明军;曾丽;
数据登记是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构建全国一体化数据登记体系,对于推动数据权属确认、促进数据要素市场规模化发展、维护数据要素市场秩序、构建全国统一的数据要素市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梳理国内数据登记领域的实践探索,基于权益保护视角,以数据权益保护为着力点,在数据权利法律缺位的条件下,构建了集数据登记客体、登记效力、登记审查和登记内容“四位一体”的全国一体化数据登记体系,并提出用于数据资源统筹集中监管、支撑数据流通交易记录溯源、提供企业数据资产入表统一证明、提供数据资产权利担保通用凭证四个典型应用场景。
2024年10期 No.262 8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9K] - 王淑瑶;张钦昱;
“算法黑箱”制造歧视,非机器决策方式可以矫正算法歧视,这是目前学术界对算法歧视及算法决策的误读。研究指出,基于对歧视规制标准的历史性分析,歧视管制是演进性过程,符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追求。需要结合当前时代与我国特定背景,引入歧视认定的差异性影响标准,当特定受保护群体认为存在不利影响时才认定歧视现象的存在。基于对引入算法作为决策方式的成本收益分析,可以发现,以人类的非自动化决策作为参照系,算法决策能够消除人类智能的决策噪声,特别是对弱势群体而言,信息披露的增加可能会促进决策准确性,避免大范围群体性歧视的出现。而算法决策的误差在人类决策中也同样存在,且部分决策成本远非算法决策方式的过错,而是技术发展尚不成熟导致的。因此,在算法规制的过程中,应当转变算法厌恶和技术质疑的认知偏差,引入市场逻辑与治理架构,创新主体责任。
2024年10期 No.262 100-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5K] - 李哲;翟云;秦焜;
“高效办成一件事”是优化政务服务的关键抓手。基于后新公共管理的理论范式,解析“高效办成一件事”从效率到价值的价值属性、从传统到数字的技术属性、从碎片到整合的协同属性,认为“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本质是构建数字时代整体性服务的新模式。从“界面-内容-流程-数据-制度”建构了“高效办成一件事”的要素框架,并归纳分析了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面临的现实梗阻,包括服务一体化与后台部门化的对立、公共服务需求与政务服务供给的错位、跨域通办与属地管理的冲突、数据要素化与治理碎片化的矛盾、实践创新与制度滞后的摩擦。对此,提出重塑以服务为核心的治理逻辑,完善以数据为牵引的服务体系,构建以协同为保障的政务生态等系统性治理进路,为落实“高效办成一件事”和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启示。
2024年10期 No.262 11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