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政务大模型

  • 政务大模型的敏捷治理研究——基于“数据-场景”的多案例分析

    吴培熠;申红梅;梁正;

    政务大模型通过优化决策支持、提供个性化服务等显著提升了政府治理效能,但其应用受限于数据质量不足、模型幻觉及场景开发滞后等问题。基于“数据-场景”双驱动视角,通过多案例分析方法,选取数字政务人“小浦”、“如如”文旅大模型、“京策”政策大模型、社工AI助手“小鲸”四个典型案例,系统剖析政务大模型在政务服务、社会服务等场景中的应用成效与治理挑战。研究发现:政务大模型的效能实现需以高质量数据整合、跨部门协同机制及技术适配能力为支撑,但实践中面临数据壁垒、隐私安全风险、模型可靠性不足等挑战,敏捷治理因其动态响应、多元协同与灵活适配等特性,成为技术应用与风险防控的突破口。对此,提出提升数据质量、保障数据安全、明确场景范围等策略,旨在助力政务大模型的敏捷治理,为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和政府智能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持。

    2025年08期 No.272 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9K]
  • 大模型嵌入政务服务:能力边界、协同治理与发展路径——基于地方政府大规模部署DeepSeek的观察

    董昌其;李大宇;米加宁;

    聚焦DeepSeek大模型在中国地方政府中的大规模部署现象,以环评领域的成功应用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人工智能与政务服务融合的理论基础、实践路径与发展前景。研究发现,环评领域Deep Seek应用的成功源于场景特征与技术特性的高度匹配、完善的数据基础设施、合理的人机分工与系统化的协同设计。然而,这种成功模式并非适用于所有政务场景,不同领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影响着Deep Seek等大模型的适用边界。大模型时代的公务员需要构建融合技术认知、系统思维、数据能力、伦理判断和协同设计的复合型能力体系,实现与AI的协同共治。基于环评实例的经验,提出了四种典型的人机协同政务模式:智能辅助决策模式、智能协作执行模式、智能服务交互模式和智能监督评估模式。同时,针对当前地方政府大模型部署中存在的人机责任边界模糊、Deep Seek幻觉问题、政府采购中的“冤大头”困境等问题,提出了建立分级分类应用框架、构建明确的责任分配机制、提升政府数字化采购能力、强化价值导向评估体系等对策建议。大模型在政务领域的有效应用需要超越技术决定论思维,构建基于公共价值的整合型数字治理新范式。

    2025年08期 No.272 1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2K]

学术篇

  • 界面营造与信任重塑: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实验何以实现社区合作治理?——基于成都市七道堰社区试点的案例分析

    康健;薛宇晴;

    老旧社区面临治理失灵难题,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实验成为当前破解社区治理难题的重要尝试。鲜有研究讨论人工智能社会实验实现社区合作治理的理论机制。为了解释其理论逻辑,以成都市武侯区七道堰社区“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实验”试点为例,开展案例分析。在该案例中,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实验通过嵌入社区治理,营造出新的治理界面,同时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实验赋能的信托制物业重塑社区信任,使得社会资本重新嵌入并快速增值,实现人的主体性回归,在制度与技术的双轮驱动下形成了“主体平等”“相互信任”“合作共赢”的社区合作治理。研究发现,实验以党建引领为推动势能、物业费为牵引、居民参与积极性为情感动力、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平台为技术支撑,形成社区合作治理的界面机制;此外,实验增强了社区参与网络,强化了居民对社区治理规范的认同,重塑了社会信任,形成社区合作治理的社会资本机制。

    2025年08期 No.272 2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8K]
  • 制度嵌入与组织调适:数字治理视角下“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实现机制——基于佛山“秒报秒批秒付”改革的案例分析

    文宏;王晟;

    “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是推动政务服务体系变革与治理效能提升的重要路径。已有研究多关注改革成效与推进策略,较少深入揭示其内在运行逻辑与实现机制。从数字治理理论视角出发,构建“服务导向-平台支撑-资源协同-制度整合”的整合分析框架,结合佛山“秒报秒批秒付”改革实践,系统剖析数字治理如何通过制度嵌入与组织调适,驱动政务服务体系数字化协同转型。研究发现,佛山“秒报秒批秒付”改革以服务理念转变为牵引,通过平台逻辑嵌入、资源要素整合与规则程序固化,推动政务服务实现由履职导向向价值导向、由物理集中向数字融合、由条块分割向协同统筹、由外部规制向制度内生跃迁。研究表明,数字治理不仅重塑了政务服务的运行逻辑,还通过制度嵌入与结构优化为政策目标的高效实现提供了稳定支撑。基于“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改革实践,研究深化了数字治理的理论阐释,也为高效能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了实践参考与路径方向。

    2025年08期 No.272 3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0K]
  • 再组织化:技术下乡中的乡村治理秩序数字化转型——基于K镇“数字综合管理平台”运行机制的研究

    陈晓蓉;张汝立;张昆贤;

    技术下乡的数字化变革催生了乡村社会治理秩序的新面向。当前乡村数字治理实践过程中仍存在“技术结构”与“社会结构”相脱耦的困境,对治理秩序建构机制的关注不足,导致数据要素的潜力未能被充分释放。基于“技术-社会”互构视角,以数字技术与乡村社会互构中的再组织化机制作为分析框架,构建“空间-资源-主体-规则”四要素分析向度,并结合K镇的“数字综合管理平台”运作实践,阐释乡村治理秩序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与生成机制。研究发现,技术下乡通过重塑乡村治理结构与乡村整合治理要素带来乡村治理秩序变革,其间数字技术与乡村社会双向互动,通过空间构建、资源整合、主体使能及规则再塑等再组织化手段推动乡村数字治理的发展,其本质逻辑是技术刚性与社会弹性的适应性重组和实践性建构。在实践中应重点把握技术下乡过程中的载体赋能和主体使能关系,驱动数字技术与乡村社会的双向耦合。

    2025年08期 No.272 4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0K]
  • 城市可信数据空间中数据共享融合应用及其规范治理

    商希雪;冯洋;陆砚文;

    各类数据的共享融合应用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支撑,也是推动城市可信数据空间形成的基本路径。面向城市可信数据空间建设的数据治理路径主要围绕数据流通利用、数据要素赋能展开,对此,应针对智慧城市建设中数据要素的应用特点和共享需求确立数据的流通利用规则。鉴于三类基本数据各自的来源特点与规范属性,推进城市可信数据空间中的数据规范治理应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在数据共享视野下分别推进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公共性利用;二是在数据融合视野下结合具体建设场景探讨各类数据之间的融合应用。

    2025年08期 No.272 6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3K]
  • 超越志愿失灵:社区数字志愿平台治理的潜能与边界——基于“志愿汇”的混合研究

    周凌宇;曹高航;周欣怡;

    行政与自治的选择长期摇摆于我国社区志愿的建设过程当中。既有研究对社区志愿的行政化与自治化路径有诸多探讨,但对数字技术如何系统性地整合多方力量、重塑志愿格局的理解仍显不足,衍生的“失灵”困境将缓解方案指向了平台治理。由行政力量推动的“志愿汇”数字志愿平台,为社区志愿参与提供了数字化路径。以杭州市西湖社区为典型案例,探讨了数字志愿平台在整合与配置社区志愿资源中的作用机制。通过时长记录、服务兑换和招募组队等技术手段,“志愿汇”缓解了志愿资源难以量化、激励不足、时空错配等传统问题,重新整合了供需关系,展现了数字志愿平台在整合多方治理力量方面的潜能。为进一步厘清典型案例中的要素可推广性,基于50个社区的定性比较分析,探讨了数字志愿平台治理效能的五种影响因素,将社区志愿体系划分为三种成功类型和四种失败类型,并基于组态分析提出了改进建议。研究结论在微观和中观层面增进了对数字时代社区志愿服务的理解,为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提供了支持。

    2025年08期 No.272 7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5K]
  •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政务回应中的效能评估——基于“图灵测试”与文本分析对政府留言板回复的实证研究

    傅承哲;莫庭阳;王楚暖;

    随着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深度学习算法的突破,生成式人工智能已具备对人类语言、行为和思想观念的深刻理解能力,并在政策信息检索、团队冲突解决等场景中展现出超越人类专家的潜力,但政务聊天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技术局限性,亟需系统性评估其能力。研究旨在聚焦大语言模型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应用效能,构建人工智能赋能政务回应效能评估分析框架,分别通过“图灵测试”与文本质量评估,系统探讨大模型在政民互动中的实践潜力与局限性。首先开展图灵测试,选取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的咨询、建议、投诉类民众留言,同时调用API要求DeepSeek模拟公务员批量生成回复文本,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用户满意度评价,开展“图灵测试”;其次,基于文本长度、表述逻辑、情感倾向、回应相关性等客观指标,对公务员与大模型回复文本质量进行量化评估比较,揭示不同官员职务层次对回复文本特征的影响。研究发现,通用大模型对民众留言的回复功能已经通过“图灵测试”,大模型生成回复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公务员回复文本,其在简单政民互动中的回复能力已经初步达到人类水平。相较于公务员回复,通用大模型回复文本具有诸多特征,并在文本长度、语言表述逻辑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在情感倾向与回应性方面仍有不足,同时在代表不同层级官员回应时存在无差异回复的特征,说明其未能捕捉中国制度下领导职务层级与话语风格的关联,暴露出技术逻辑与行政逻辑的脱嵌问题。最后为发挥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公共服务供给的提升效能提出若干建议。

    2025年08期 No.272 89-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9K]
  • 破解场内交易困境:数据要素市场参与者培育机制与政策研究

    张晓冬;黄卓;周鼎;

    虽然近年来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取得不错成效,但是场内交易市场并未充分发挥其在保障数据流通安全、满足合规监管等方面的优势,呈现出进场企业少、交易数据少、成交金额少的“三少”状况。究其原因,数据要素市场参与者不足是造成目前场内交易市场不活跃的重要因素。通过聚焦数据要素市场参与者的培育机制,力图破解当前场内交易不活跃的难题。首先,根据参与者在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识别其类别及特征。其次,从企业视角出发,以参与者动力机制分析为基础,明确企业不愿进场交易的主要原因。再次,从政府视角出发,针对企业进场交易的难点堵点,从支持机制、监管机制、供给机制、保障机制四方面对培育机制进行分析。最后,基于培育机制分析和政府作为引导者、监管者、参与者、保障者的不同角色定位,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025年08期 No.272 10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4K]
  • 乡村数字治理中的技术悬浮及其生态化应对——基于H县“321”基层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的案例研究

    徐明强;许汉泽;

    作为乡村治理中的新型要素,数字技术需要嵌入到乡村治理的既有结构当中,与其他治理要素进行正向关联,才可避免可能出现的技术悬浮问题。立足技术生态的理论视角,基于H县“321”基层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的案例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对数字技术的过高目标预期导致不恰当的生态位定位,叠加技术外生态冲突和技术内生态竞争,共同引发了乡村数字治理中的技术悬浮。对于乡村治理现代化,需要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同时也需要对数字技术保持必要的谦抑性,限定数字技术的适用范围、丰富乡村技术资源、优化技术间关系,使数字技术能够真正融入乡村治理的生态系统,与其他要素一起共同提升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2025年08期 No.272 11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7K]

  • 卷首语

    <正>运用新兴、前沿的技术及应用赋能公共服务,实现公共价值,是政府治理领域的经久话题。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新月异,以海量训练数据为基础的政务大模型开始广泛运用于政府政务服务应用场景,在提升政务服务能力的同时,也带来治理挑战。本期专题聚焦“政务大模型”,刊发两篇文章,关注政务大模型部署带来的治理议题。《政务大模型的敏捷治理研究——基于“数据-场景”的多案例分析》指出,政务大模型通过优化决策支持、提供个性化服务等显著提升了政府治理效能,但其应用受限于数据质量不足、模型幻觉及场景开发滞后等问题。

    2025年08期 No.272 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