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数字化绿色化协同

  • 迈向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理论逻辑、实践机理与政府角色

    栗伊萱;翟云;

    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对于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的政策设计与实践进展,借助协同论的理论视角,认为数字化与绿色化发展目标高度统一、发展要素深度互嵌、发展主体显著重合,由此构成了双化协同发展的理论逻辑。在实践过程中,双化协同发展的实践机理包含数字赋能、绿色牵引、系统适配三个层面,分别体现为技术驱动的绿色转型过程、集约低碳的技术转型方向、融合创新的共生转型形态。实现双化协同发展目标,需要重新审视定位政府角色,从规划设计者、建设参与者、统筹管理者、国际竞合者“四位一体”的维度发挥政府作用,共同推进“数字中国”与“双碳”行动的战略实施。研究发现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的未来政策制定和实践探索提供了相关理论参考与政策启示。

    2025年07期 No.271 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4K]
  • 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机理与实现路径

    韩融;翟云;栗伊萱;

    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议题。从理论层面来看,双化协同天然与新质生产力具有生成逻辑的一致性。新质生产力之所以体现出先进性,在于其质态以及其所形成的生产关系的进步性。而双化协同的进步性也在于对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超越,旨在探索一条高效智能、集约低碳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相较于数字化或绿色化单一转型,双化协同通过技术赋能、要素赋能、产业赋能的三重逻辑集合,发挥技术革命性突破加速器、生产要素效能激活转换器、产业深度转型孵化器的作用,创造出更加高效、低碳、智能的新质生产力。从实践层面来看,未来需要坚持因地制宜和协调配套原则,通过有为政府引导激活有效市场,构建技术创新、要素配置、产业升级的三位一体协同体系,形成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持续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5年07期 No.271 1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8K]

学术篇

  • 技术与组织的二重奏:中国数字政府变迁逻辑研究

    吴克昌;黄冉;

    厘清中国数字政府变迁逻辑是不可回避的理论议题与实践诉求。通过构建“技术与组织二重奏”的理论框架,全景式解释中国政府从政府信息化到电子政务再到数字政府的迭代机理。该框架以技术与组织互构理论为基础,结合AGIL理论,在时间序列下揭示了技术如何通过重构政府系统的适应功能和目标达成功能,引发系统内部的紧张关系,进而促使政府组织主动利用技术进行整合与模式维持,以实现动态平衡并推动政府组织的转型升级。在未来的数字政府建设中,技术仍将是推动政府变革的重要引擎,政府需要建立起更加灵活和高效的制度框架,确保技术的应用能够真正服务于公共利益。

    2025年07期 No.271 2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3K]
  • 颠覆、调适与协同:责任伦理视域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多主体治理机制研究

    李洋;薛澜;

    内容生成与效果涌现、动态交互与关联交织、模型同质与价值隐忧既构成了生成式AI的技术新特质,也加剧了伦理风险,提升了治理难度。如何应对其中的不确定性、动态性、同质性,超越当下人工智能的伦理与治理范式,便成为紧要命题。责任伦理作为应对颠覆式创新的调适性理论,通过动机、行为、后果反思行动应对中的速度问题、规模问题、交互问题和调适问题,弥合原则与行动间的鸿沟。责任调适下的治理具有主体性依托、对应性策略、评估性框架和人机关系思维的特点,透过敏捷协同的“预防-治理”模式,实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善创、善用、善治。

    2025年07期 No.271 4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6K]
  • 未竟的正义:数字不平等国内外研究系统综述与展望

    杨涛;张红春;庄亚函;

    平等与包容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价值面向。随着数字革命加速演进,数字不平等成为日益凸显的挑战,但现有研究缺乏对其进行系统评述,知识结构的碎片化阻碍了这一领域的发展。从数字社会多元要素与社会不平等视角出发,廓清数字不平等的概念特质与议题边界。采取系统综述方法,基于“前因-过程-结果”(APO)和“理论-情境-方法”(TCM)综述框架,对国内外数字不平等研究进行梳理与整合。结果表明:现有研究主要关注数字不平等的前因与后果,对其表现形态、过程机制及其治理讨论不足;研究理论视角呈现多元离散特征,在概念讨论、理论对话方面有待提升;研究方法以定量和概念分析为主,质性研究和一手数据方面相对薄弱,存在一定的过程黑箱。未来研究应加强数字不平等的概念分析,深入探究其成因机制和治理策略,并基于多元研究背景和工具推进理论融合创新。研究结论有助于推进中国本土化理论知识体系构建,以更好地应对数字不平等挑战,促进数字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7期 No.271 5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3K]
  • 中国党政领导干部的数字素养:内涵、结构维度及量表开发——基于“定性-定量”序列式混合研究法

    韩锐;季楚玮;

    党政领导干部的数字素养是其履职能力科学化、精准化、智能化的重要衡量因素,对于引导干部全面提高现代化建设能力、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国家治理数字化水平意义重大。提升党政领导干部的数字素养需以明晰其内涵、结构维度和项目测量为前提。研究采取“定性→定量”序列式混合方法,通过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法探究党政领导干部数字素养的结构维度,并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开发党政领导干部数字素养测量量表。研究表明,党政领导干部数字素养由数字认知、数字技能、数字动机、数字政绩观4个维度18个子维度构成。其中,浅层的数字认知和数字技能,体现的是“关键少数”的能力导向;深层的数字动机和数字政绩观,体现的是“执政骨干”的政治取向。经检验,量表信效度良好,可用于党政领导干部数字素养的测量和实证研究,能够为我国党政领导干部数字素养的考核、评价与提升等提供有效的助力工具。

    2025年07期 No.271 6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5K]
  • 关系建构、资源动员与制度重塑:跨部门数据共享的过程与逻辑——基于A市危险化学品监管的扎根理论分析

    王法硕;沙潇垚;徐玮;

    实现地方政府跨部门数据共享对于促进政府数字化转型、提升治理效能意义重大,但已有研究缺少全景化经验总结与系统性理论构建。基于A市危险化学品监管中跨部门数据共享案例,运用扎根理论建构了包括情境驱动、问题阻滞、策略运作及成效累积的地方政府跨部门数据共享过程模型。研究发现,政府在数据共享推进中积极利用有利的情境因素,以靶向施策的方式采取针对性的行动策略,能够精准破解问题与障碍、实现数据共享成效的逐步累积,这一过程体现为关系建构逻辑、资源动员逻辑与制度重塑逻辑。研究提出的理论模型与政策启示对于进一步推进地方政府跨部门数据共享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2025年07期 No.271 8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0K]
  • 政务数字人创新扩散的多重逻辑——基于事件史与机器学习的发现

    韩啸;李静怡;刘宇阳;

    政务数字人在我国城市间的扩散现状与既有理论相悖。由于缺乏实证研究对其扩散机制进行细致分析,为找到合理解释,选择多重逻辑视角,构建“合法性-效率-行动者”分析框架,纳入社会压力、同侪压力、历史绩效差距和主官特征等变量,运用定向配对事件史与机器学习对2021年至2024年间政务数字人在294个城市间的扩散机制展开分析。研究发现:(1)提出的假设均通过实证检验,表明政务数字人创新扩散受到多重逻辑的影响;(2)在所有变量中,同侪压力、主官经验性烙印与社会压力的优势比最高,在政务数字人扩散中发挥着关键作用;(3)使用机器学习进行稳健性检验,修正事件史分析的发现,提高研究精度。上述发现在深化认识的基础上,为后续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和工具上的参考。

    2025年07期 No.271 9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3K]
  • 数字平台成瘾性技术的风险规制

    刘乃梁;叶照琪;

    成瘾性技术多应用于短视频、直播、网游等平台经济场景,通过诱导用户持续使用并形成习惯以提升用户黏性,从而培育经营优势。诚然,技术的无度使用也会产生数字奴役、信息茧房、平台垄断等现实风险。沿袭成瘾性技术的既有规制经验,从技术、经济、社会等风险表征的客体性契合出发,围绕成瘾性技术的风险规制表现出独特而优越的规制效能。当前风险规制实践立足风险预防原则的确立,尝试借助主体共治与工具协同实现风险导向下的资源统筹。然则预防理念的适用限度争议、治理共同体的实践阻碍、新兴工具的推广乏力等因素掣肘规制效能的提升。故应当明确风险预防规则的制度边界、构筑顺畅全面的风险知识体系、充实与时俱进的风险规制工具箱,以此规范数字平台使用成瘾性技术的经营行为,切实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2025年07期 No.271 10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0K]
  • 数字乡村治理中“公共能量场”建构的空间面向及策略选择

    胡卫卫;杨文霞;

    数字技术的嵌入改变了乡村社会的发展方式,形塑新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模式。在中央高位推动和地方实践创新的双重驱动下,数字乡村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行动”,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后现代公共行政范式的话语理念,公共能量场建构是当前乡村治理创新的重要维度与空间面向,为我国新时期数字乡村治理研究开辟了崭新的解释框架和分析视角。在借鉴列斐伏尔“三元空间辩证法”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公共能量场的概念解读和理论补构将其划分为物质场、精神场和社会场三种空间结构形式,并深刻阐释数字乡村治理中公共能量场建构的空间呈现与策略选择。研究认为,虚实结合的物质场、话语正当的精神场和政民互动的社会场“三位一体”式地构筑着数字乡村治理的空间面向。基于此,立足我国数字乡村治理的制度情境和政策实践,从夯实物质能量场的载体空间、拓展精神能量场的话语空间和激发社会能量场的秩序空间提出数字乡村治理中能量场建构的有效策略。

    2025年07期 No.271 122-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6K]

  • 卷首语

    <正>数字化与绿色化的“双化协同”是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核心在于通过数字技术赋能绿色发展,同时以绿色理念引导数字化转型,形成两者相互促进、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未来,随着技术创新与政策体系的完善,“双化协同”将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本期“专题研究”就“数字化绿色化协同”相关议题刊发两篇文章,讨论其理论逻辑、实践机理与政府角色,以及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激励与实现路径。

    2025年07期 No.271 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0K]
  • 下载本期数据